用纪念,弘扬文化

时钟滴答,走到2019年10月20日。

“我来了。”80多岁的罗琳带着深深的怀念又一次来到安阳小屯。介绍自己时,她会说:“我是雪堂罗振玉的七孙女。”罗振玉是“甲骨四堂”之一,他不但考证出甲骨文出土于安阳小屯,而且还指出这里是殷代的都城,也就是西汉以来史书中所说的殷墟,小屯甲骨是殷王朝的遗物,这对后来的甲骨文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安阳,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于她是温暖之地。

“我们就是在这里发掘的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像孩童般地跑去,在殷墟“小屯南地甲骨”指示牌旁留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先后在小屯南地进行两次发掘,1973年3月下旬至8月10日,10月4日至12月4日,共发现卜甲、卜骨7150片。

2019年10月17日晚,《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在安阳首发。书稿作者是80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刘一曼曾参加过1973年的殷墟小屯南地发掘工作、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发掘工作。这本70万字的书稿是她退休后用了6年时间完成的。

安阳,在考古学者心间,是一方圣地,从不曾割舍。

斯睿德是一位美国人,但中国人更喜欢称呼他为“汉字叔叔”。“汉字叔叔”虚岁70了,一点儿都看不出,他背着双肩包,常常“有年轻人行走在路上”的感觉。物理专业的他创办汉字字源网站,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爱好中文汉字的人来查阅;开设了公众号“汉字叔叔讲故事”,他将自己分析的汉字字形,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分享给全世界喜欢汉字的朋友们。

安阳,作为甲骨文故乡,是热爱汉字的人们向往的地方。

他们,因纪念发现甲骨文120周年会聚安阳。

用书写,传承文明

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年,甲骨文沉睡数千年后被发现。120年来,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释读,都伴随着孤寂与喜悦。

截至目前,已出土甲骨文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发表各类论文3万余篇。2006年,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

这背后,一代又一代甲骨学者承前启后,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加在此间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的学者提供了近70篇论文,涉及甲骨文研究各个方面,包括甲骨文文字的考释,甲骨文与殷商史,以及甲骨文的分类、断代、整理、缀合、辨伪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大体反映出当前甲骨学研究的现状和达到的水准。

冷门不冷,绝学未绝。这里既有长期坚守在甲骨学研究领域令人尊敬的学术前辈,更有一大批后起之秀。

与会人员对吉林大学教授林沄与曹定云在大会上的对话印象深刻,又让人动容,这真正是老一代学者的风范。

“我们这一代学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争论’中度过的。不过,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们都会无怨无悔。因为通过争论学到了知识,也看到了世界。”曹定云回忆过往。

在18日晚间举行的“活化、传播、创新,甲骨文文化传播与发展主题论坛”上,论坛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兴致勃勃地讲起2017年发布的甲骨文字库、表情包:“‘大家好’这三个字,‘大’字像一个男人,‘好’是一个女人和孩子的组合,‘家’字的宀字头下是豕(猪),大人、孩子还有小猪都跑到屋檐下,大家凑到一起,这也就是‘大家好’的创意。”

陈楠说,现在已经发布7套免费下载的甲骨文表情包,有132万的发送量、几十万的下载量。

生育、疾病、信仰、繁衍……甲骨文卜辞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现代人看来,汉字并不只是用来阅读的,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有可能融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环节。中国人可以把写字变成纯艺术,印到衣服上,印到建筑上、食物上……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用科技,走向未来

“进行跨学科、同方向、开发式的协同创新攻关,加强大数据时代甲骨文与人文技术的聚合。”

“关注多学科融合的问题。甲骨文好认的字已经认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必须要多学科融合,尤其是要用大数据,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在甲骨学研究上突破瓶颈。”

人们热切呼唤为甲骨文的未来点燃科技之光,甲骨文研究有突破性进展。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研究工作,是各界一直思考的事。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研讨会上,人们对未来更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因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深入。甲骨文书法、甲骨文实物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渐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普及传播中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这个图案是古代甲骨文里的‘现’字。”陈楠解释起他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设计的图标。“也可以说是发现的‘现’字,看起来是跪坐的大眼睛的人。120年前,我们发现了甲骨文,今天的人回看这种古老的文字,其实,古代的甲骨文也在看着我们,看3000多年之后的中国人、全世界的人如何对待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字。”


责任编辑:周思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