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用上电脑了”。仁寿镇中农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王明明显得格外高兴。在第69个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建钢构希望工程电脑教室和爱心书屋投入使用。
电脑教室里,三十多个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地传来窃窃私语。而没排到课的学生,只能趴在窗口外面盯着里面的场景,脸上满是羡慕。在书屋那头却十分安静,二年级的刘文熙正端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对于这个操场与篮球场都要共用的学校来说,教学设备和硬件设施极度匮乏,电脑教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无疑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新鲜玩意儿。
后希望工程时代谋转身
希望工程,这个在中国享有盛名的公益项目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5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近17万亿,支出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各类新校舍在贫困地区拔地而起,加上“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行后,孩子上学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希望工程如今面临的情况和成立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希望工程的传统资助方式仍需继续。
形势有了变化,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式和工作重心也正在调整。“希望工程的重点,正在从教育的起点公平转移到了教育的过程公平,从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到接受平等的教育。”四川省青年基金发展会负责人介绍。“但是在很多学校,包括计算机、音乐、美术等课程开不起来,原因不外乎一没设备,二没教师”。
过去5年间,中建钢构在贫困地区先后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累计捐资190余万元,改善了近1200名学生的教学条件。中建钢构西部大区工会主席朱瑜说道,“希望工程的重心已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面临新的形势,我们转变了思路和方法,摸索出了一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的新路——捐资和捐智”。
以前让孩子有学上,现在让孩子上好学
8个月前,考察人员走访了属地内的4所学校,“当他们第一次看到相机时,都以为镜头里面装着整个世界。”中建钢构西部大区党建工作部主任肖振青说。他随行考察仁寿中农镇小学的时候,一下车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没见过相机的孩子一直盯着他手中的相机。“透过镜头看到孩子们清澈纯真的眼神,觉得他们太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了”。
考察历时一个多月,辗转1800多公里。在综合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硬件需求、师生数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中农镇中心小学为希望工程捐赠对象。
互联网纵横八方遍及角落,科技使知识跳脱空间束缚,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贫困山区。电脑教室和爱心书屋面积共计70平方米,新增电脑45台,儿童图书、教辅书、工具书、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等1000册,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系统,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了区域、城乡的数字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刘校长说道,庸置疑的是,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敢于拼搏敢于追求梦想的勇气。
捐资解决了硬件问题,软件怎么办?中建钢构启动了青年志愿者上课台活动。
在启用当天,中建钢构西部大区设计院的工程师赵楠博士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建筑课。“不要讲专业术语,讲一些孩子们喜欢听的东西,不然孩子们肯定要睡过去”,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赵楠一度很头疼。
讲什么呢?如何将建筑和孩子们的兴趣结合在一起?赵楠有了想法。
“我们的装配式建筑,就像搭积木一样捡起来的,只要把构件运到现场,就跟搭积木一样快速地建起来,绿色环保节能”,边拿着几块积木边讲课,孩子们的兴趣瞬间浓厚起来。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建钢构将持续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让一堂好课、一本好书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电脑教室和图书室施工持续了半个多月,每次过来查看施工进度的时候,碰到下课时准能看到外面密密麻麻的学生趴在窗户边上,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盯着还在装修电脑教室和图书室,让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做的特别有意义”,中建钢构工会主管感慨。“孩子们透过教室的窗口,也看到了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张其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