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如何改变校园?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记者走访了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体验无感考勤、智能课堂、智能批改、智能图书、智能餐盘等给校园带来的改变。由于互联网的加持,教学、生活、德育变得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

互联网让校园变得智慧起来

在杭州十四中康桥校区,高二(2)班的洪同学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7点25分前,他抵达校门。这时,安装在校门口的无感识别系统对比信息后,开闸准入。

进班之前,他通常会看一眼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如果有来自父母或者老师的留言,他可以通过电子班牌来回复信息。由于新高考模式下,“七选三”课程实行“走班”,排课情况异常复杂,他也可以通过电子班牌来查询课程信息。

课堂上,老师讲到重点难点时,可以打开自主录课系统,将该部分录制下来。如果洪同学课上没有完全掌握,可以在课后自主复习。

中午11点40分,洪同学来到食堂,智能餐盘自动记录下了他的餐食,并告诉他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是多少。如果他出现经常性偏食、挑食,食堂会发出温馨提醒,为他推荐食谱,帮助他均衡膳食。

午饭后,洪同学喜欢去图书馆读书。当他进入图书馆那一刻,图书馆的电子牌上就出现一个“本期推荐”书单,这个专属书单根据他以往阅读情况自动生成,既尊重他的阅读喜好,也引导他广泛涉猎。

晚自习后回到宿舍,大厅的无感识别系统,会记录和比对洪同学的信息并自动完成考勤。宿舍非开放时间如有陌生人进入,系统会发出警报。

这种校园生活,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炫酷”,像是描绘“概念”。不过,在杭州十四中,8年的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把一个个概念变成了现实。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将迎来一场智能化的革命,中学教育也一样。教育现代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如何用互联网科技成果来推动教育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杭州十四中早在2012年开始,逐步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杭州十四中校长唐新红说。

据唐新红介绍,杭州十四中将无感考勤、智能课堂、智能批改、智能图书、智能餐盘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智慧校园系统,将教学、生活、德育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力推动了教学工作提质增效,成为学生均衡成长的加速器。”唐新红说。

用可视化数据引导学生补短促长

在教师办公室里,高二(6)班班主任何笑凡,正将刚刚结束的随堂测试的答题卡放入办公室扫描仪中。当扫描完成,各题对错情况和总成绩,便会自动生成并上传到云平台,经过分析处理后自动把结果传输到教师、家长的手机端及电子班牌端。

“过去改完一个班的试卷,需要至少1个小时,现在只需要10分钟。”高二年级组长寿圆圆介绍说,不仅仅是批改试卷,课程安排、课堂考勤、成绩分析等环节均实现了智能化,甚至易错题的讲解都可以录成微讲解上传到手机端和电子班牌端,这些都为老师节约了大量时间。

“除了考试成绩可随时查阅,互联网智能系统还为每个学生定制了一个成长档案,内容还涵盖到奖惩信息、生涯规划、心理状况等。”杭州十四中副校长、智慧校园架构师夏峰平介绍说,这些数据会生成一个类似于钻石形状的七边形模型图,分别为人文资质表现、数理资质表现、体育资质表现、社会领袖表现、科技创新表现、艺术资质表现、和谐人格表现的评分,学生的长板短板一目了然。

“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过于关注文化课成绩,往往会忽略其他领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智慧校园系统中,将学生的综合表现用数据和图表展示出来,让教育理念可视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和家长‘看多一眼,看全一点’,重视均衡成长。”夏峰平介绍说,学生还可以调取各类数据图进行对比,非常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优缺长短,便于准确定位,制定更科学合适的成长方案。

帮家长参与孩子成长全过程

“如果没有大数据分析,我们可能还在纠结怎么选科。”高二(3)班沈同学家长沈先生回忆说。从2014年起,浙江省实施新高考改革,高考选考科目实行“7选3”模式,即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任选3门。招生录取时,不同高校和专业对选考科目有附加要求。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每个选择的不确定性增加,让人手足无措。”在班主任的建议下,他们借助智慧校园系统进行了更精准的分析——系统记录了沈同学一年来各次考试的具体成绩、同时模拟分析了沈同学各次考试成绩在全省的位次情况,并结合一年的成绩数据为他自动匹配了一些适合的高校及专业。

“在这些推荐高校和专业中,很快找到了最心仪的目标,选科也迎刃而解。”沈先生说。

“家长的科学参与,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尊重和鼓励家长的参与。凝聚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元素后,智慧校园一方面很‘傻瓜’,简单易用,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便捷地共享信息;另一方面,也很‘精明’,既科学又精准,比如选科这种门槛高的地方,交给大数据来提前处理,得出有效建议,降低了家长参与的难度,家长由此能参与孩子成长全过程。”夏峰平说。

责任编辑:周思杨